区块链技术不是万能药

  

忽如一夜春风来,“百链大战,万链齐发”,头版头条满是区块链和有关术语。企业布局也呈现井喷,实业相关的、互联网科技相关的、投资相关的,纷纷公告有计划布局或早有布局。资本市场一片欢腾,主要概念股五连涨停。

  

对于一名创业者,如何准确把握这次风口?这时候既不是感慨自己“终于等到你”,也不是为了公司估值和订单大幅增长而欢心雀跃,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但是“虚胖”的猪飞得快,掉下来也快,我们已经在许多创业板明星企业上看到相似的惨痛经历。这也是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多次提及支持实体经济,拒绝虚拟炒作的缘故。一名真正的区块链创业者,保持清醒,及早构建自身壁垒,拥抱政策固然重要,但只有真正服务好用户和企业,才能发挥技术的真正价值。

  

笔者对于当下的区块链行业,一半是焦虑,一半是反思。焦虑并不来自BAT入局后的激烈竞争,而是2019年的区块链行业,整体正面临市场化优胜劣汰、加速出清的状态。大量区块链初创企业裁员退出,披着区块链外衣的传销资金盘遭到清理,做技术的在急着找落地场景,有落地的在找商业模式,在找给股东一个烧钱的理由。行业犹如一个市场化的沙盒,“劣币”逐渐被踏实做事的“良币”替代,只有客户买单的商业和技术模式留存下来。

  

而当下,行业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方法论缺失,甄别检测真假区块链难上加难,有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态势。只有真正的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只有真正的产业赋能,生产关系变革才会到来。超过五年扎根自主底层技术研发,让我们对区块链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区块链成功有三个核心特征:“有思想,有温度,有内涵”。

有思想

  

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块链思维,简化多方信任流程,提升价值流转效率,提升透明度和隐私保护水平。区块链的核心思想是八个字:“开放,平等,共享,协作”,透过公开透明可验证的算法,重构多边信任的过程,实现人人信我,我信人人。

  

根据“2019区块链应用白皮书”和“可信区块链落地应用案例”可见,目前还处在应用探索的早期阶段,所有大企业和生态公司,都是在内部和生态上下游搭建一条链,能完全做到区块链八字真决的寥寥无几,这样最后会演变成一个个数据孤岛,无法突破商业壁垒,也无法发挥区块链在多方场景下的最大价值。区块链应用的落地能力,完全依赖于企业组局的能力,形成了一种业务依赖,而不是真正技术革命驱动业务采纳的效果。

  

目前,在搭平台的阶段,节点规模、参与机构数、用户数和平台处理规模等指标都比较低,区块链被用作“数据存证”单一用途,甚至是分布式数据库,大部分时候用户并不关注账本是否会被内部修改,或者分辨是否能够防篡改。同样让人诧异的是,部分非区块链核心指标被大肆宣传,如链上交易金额,动辄上亿成交额,这完全取决于业务本身,对公金融业务笔数不多,金额较大;而小微金融笔数很多,总金额不大。这种混淆让用户和民众云里雾里,都以为区块链已得到大规模应用,已然成熟。

  

区块链核心关键词是信任。信任社会通过三种机制保障,法治带来的信任,人治带来的信任与技术带来的信任。前两种手段已然非常成熟,而技术在改善信任的过程中还显得比较薄弱。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崛起最快的强国之一,在高速发展之后,必然产生不少与西方世界融合的摩擦,摩擦产生大量信任成本被附加在商业成本之中,区块链作为信任的最佳技术实践,正是深度应用重新建立国际信任的最佳时机。

  

区块链技术在帮助社会治理升级上,与法律、监管、政务、征信结合紧密。法务应用的电子化、区块链化会成为该阶段的一个敲门砖,我们已经看到区块链在电子合同、合同存证、电子证据举证、互联网法院仲裁等场景中得到应用。同样,区块链在监管科技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升监管效率和透明度,为细分应用行业的具体监管提供坚实的支撑。金融监管强调投资者保护,核心是风险偏好与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为了避免类似P2P行业的风险,光有事后监管是不够的,也是极为被动的。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一致性实时监控管理,区块链可以成为管理者最好的技术武器。

有温度

  

特指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解决日常生活痛点。不要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到最后只能把民众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化为泡影。

  

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一个后台技术,大家通过双11了解阿里世界领先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区块链展现形式也是需要场景结合的,以APP或者H5服务于普通用户群体,让普罗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目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区块链应用堪称“灾难”,用户既不能轻易理解区块链公私钥的使用和保管方法,也不容易理解溯源存证的hash意味着什么。

  

未来的区块链应用可能就像一个微信号、手机号以及一个食药监的认证,极度普及,且易用、易懂、易操作,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区块链急需降低应用端门槛,技术一定是需要人来使用的,而不是捧在手上高不可攀的极客玩具。这一点上,随着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入局,更好的用户体验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有内涵

  

区块链行业的制高点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掌握,坚持国产自主可控的战略是换道超车的关键。区块链本身并不是新东西,它由多个基础技术组合而成,在这之中,共识算法、密码学算法相关的实现(数字签名)等最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密码法的颁布对这些基础算法和学科支持作用显著。

  

据公开的GitHub数据,2015-2019年间,自主编写的原创开源区块链技术,中国占比不到5%,许多自主可控平台基于国外开源技术Hyperledger、以太坊改写,其中以替换国密算法和PBFT、Dpos共识算法居多。笔者参与的iso、ieee和itu国际标准中,主要标准几乎被美日欧把持,主要技术也几乎一边倒的是美国开源区块链技术,基于这些开源技术的变种往往被用于集团企业内部,未得到外部广泛采纳,主要也是因为对于大公司来说,技术门槛不高,但对技术掌控度要求高,所以国外主要对原创“硬创新”认可度高,对于改造优化“软创新”不以为然。这里虽然不分对错,只是路径选择区别,但选择不走原创开源路线就永远只能做跟随者。

  

总的来说,国内参与核心底层开发者占比远远不及欧美,而应用层开发者数量则大幅领先,这与当下科技创新领域偏好模式创新,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是相似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应该正视现状,找到需要补强的环节。

  

今年,全美前十的高校都已开设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相关课程,而中国正式开课的985高校屈指可数,需要及时跟进,在人才、政策上做出倾斜。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需要发展出国产核心技术、树立行业标准,这样才不会在关键环节受制于国外开源,发生极端情况的断奶、或者使用落后平台的情况。

  

同时,一个有趣的趋势也在发生,即如何权衡开源降低门槛引导更多采用和构筑技术壁垒形成核心技术的矛盾。根据最新的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名数据,在全球范围大规模采用的区块链技术往往申请专利数非常低,区块链利用开源与社区降低壁垒,而中国大企业竞相申请专利增加壁垒,这也是国际与国内差异较大的点。国外仅少数传统IT企业对一些核心算法申请了专利,而中国专利受理数量巨大,通过检索大部分为应用方法和技术采用的发明专利,缺乏真正学术支撑、技术创新和实用价值。究竟哪种路线更好,还得最后看结果说话。

结语

  

“区块链+”也好,“+区块链”也罢,终究与所结合的行业和应用息息相关,一些夕阳行业并不能通过简单附加区块链就焕发第二春。所以,在应用场景挑选上,一定要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辩证地找到核心诉求,再引入区块链技术,切不可盲从。

  

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万能,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讲话中也指出需要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要形成整体的信息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全方位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计算机理论中有一个木桶原理,就是需要做到系统设计上的均衡,而任意一个技术短板,都会拖累中国的整体竞争力。区块链始于共识,只有大家团结、奉献,轻一些商业利益,重一些扎实研究,对于区块链创业者来说,这个冬天不太冷,相信春天迟早会到来。不畏浮云遮望眼,任重道远,保持定力。

文丨季宙栋  区块链创业者、分布科技首席战略官

来源:财新网

原创文章,作者:高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oubi.com/?p=3869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R code